
如果說,20 世紀的職涯是一座階梯,
我們從一道道可預測的橫木往上爬,
那麼 21 世紀的職涯就像是一片巨大的岩面,
所有人都是徒手攀登,沒有一定的路線,
必須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、接受過的訓練、
自身的優點來爬到頂端。
我們必須創造自己的機運。
要如何創造自己的機運呢?
繼續看下去吧!
科技進步讓工作不停演進
科技光速發展,有些工作在幾年內
或甚至幾個月內就會變得不可或缺,
有些工作則會遭到淘汰。
十年前有誰知道「社群經理」是什麼工作?
還有「iPad 程式設計師」、「Javascript 忍者」?
勞動人口中,有相當大比例的工作 20 年前根本不存在。
就算工作性質沒變,但很有可能現在使用的
是前人料想不到的新科技和能力。
想想寫部落格的設計師、發推特的喜劇演員,
或是在 Kickstarter 網站上募資的導演。
十年之後,我們可能都在從事
現在無法想像的新工作。
這個想法令人既興奮又害怕。
我們要如何準備,
才能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呢?
請你準備好這 6 個觀念...!
1. 不要只顧頭銜,該在意的是使命。
無論是成為創意總監、行銷主管、產品經理,
我們都很容易陷入追求特定頭銜的泥淖中。
不過,頭銜是陷阱。
今天想要的工作,明天可能就不存在了。
因此,為了勝任某個特定職缺
而調整自己的目標和想培養的能力,
就等於限制自己的選擇。
不要以特定角色為目標,
而是專注在你想完成的事情。
問問自己:「我正在解決什麼問題?
我想要創造什麼?我想要改變什麼?」
使命就會從答案中迸現。
可能會是「我想要開創線上出版的新商業模式」
或「我想要利用科技把教育帶到資源匱乏的地方」,
或是「我想要參與乾淨能源的討論」。
選擇一項使命,就能重找到野心所在,
讓其他人同感興奮,和你有所共鳴。
你的底線也會更清楚,知道自己的價值觀
和可能進入的公司或合作對象是否合拍。
面試你的公司肯定需要一位產品經理,
可是他們也和你一樣,
熱切地想把教育帶到資源匱乏的地方嗎?
使命說得越清楚,
就越有能力適應不斷改變的市場,
吸引、評估新的機會。
2. 熱情探索新科技。
你現在使用的工具不會是未來使用的工具。
過去你或許聽過「人生運動」( life sport)一詞,
指的是可以從七歲做到七十歲的運動,
例如高爾夫、網球、游泳。
《連線》( Wired)雜誌的共同創辦人凱文.凱利(Kevin Kelly)
最近擴大了這個詞的意義,
把科技也列為人生運動的一種,
列出我們都該培養的「科技生活技能」。
正如凱利所說:
「如果你現在還是學生,
你長大後要用的科技現在還沒發明出來。
所以,你最需要熟練的不是特定科技,
而是要熟練科技運用的通用法則...」
無論是用 Skype面試、
打造親切的推特化身( Twitter persona)、
學習如何出版電子書、實驗新的工作管理應用程式,
我們必須善於測試對個人與工作都有益的新科技。
有時候,我們會選擇不要讓某種科技進入我們的生活,那也沒關係。
這是實驗,透過實驗得到的知識才是關鍵。

(圖片來源)
3. 養成盡量幫助他人的習慣。
我們都很確定自己在未來某一天可能需要幫助。
領導專家和民族學家賽門.西奈克(Simon Sinek)
在 99U 大會發表激勵人心的演說時清楚說道:
「我們並非萬能,也不是只靠自己就能變得萬能。」
西奈克接著說明,培養人際關係的能力
是種族生存以及創意者成功的關鍵。
培養人際關係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互相幫助。
不過,在人際關係複雜又驚喜連連的時代,
善心之舉不見得都是簡單的一對一關係,
(像是「我幫你抓背,你也幫我抓一抓」)
也不該有這樣的關係。
幫助同伴、同僚、盟友應該是一種固定的習慣,
本身就是獎勵。
儘管我們通常無法預見,
但善意總是會回到我們身邊。
4. 主動承擔額外責任與丟出的新專案。
「培訓」菜鳥接手資深職位的時代已經過去了。
願意花最多時間思考你的職涯的人就是你自己。
(而且,老實說,怎麼會期待其他人替你思考呢?)
正如《紐約時報》專欄作家與暢銷作家湯馬斯.佛里曼寫的,
雇主「尋找的都是一樣的人 —
不只擁有不可缺少的思考能力,
能做科技辦不到的加值工作,
還能在前所未有的快速變化市場中,
每天在工作上發明、適應、創新的人」。
低著頭、乖乖遵守規矩,
不會讓你找到令人興奮的新機會。
如果想要接受挑戰、承擔更多責任,
就要主動告訴老闆或客戶該做什麼、
為什麼要這麼做、為什麼非你不可,
以及為什麼大家都能獲得好處。
以你的創意和積極引領這條路,
並以熱情和有力的案例支持。
5. 保持開放、保持警覺,培養「幸運商數」。
咖啡店偶遇的陌生人可能成為你第一個生意夥伴;
朋友的朋友介紹一位良師給你,你的人生從此改變;
在部落格寫的留言讓你獲得新的寫作工作。
我們以為這些偶發事件純粹是因為運氣,
彷彿完全不在我們的掌控之中。
可是,運氣其實並非神秘的力量,
而是特定性格特質造成的結果。
擁有好運其實是一種存在於世界的方式,
而且好運是可以培養的。
史丹佛科技創業計畫執行長婷娜.希莉格
在她精采的著作《真希望我二十歲就懂的事》中寫道:
「幸運的人善於利用生活中出現的偶然機會。
他們並非以「定速行駛」的方式過活,
而是留心周圍發生的事情,
因此能夠在各種環境中汲取更多價值...
幸運的人也對新機會抱持開放態度,
願意嘗試與過去經驗不同的事物。」
他們較願意挑一本主題不熟悉的書來讀、
到比較不熟悉的地方旅行、結交不一樣的朋友。
簡而言之,幸運的人心胸開闊、樂觀、積極主動,
總是願意作新的嘗試。
雖然有人替你指引職業生涯的方向很好,
但還是要對預料之外的可能性抱持開放態度和警覺心。
機會一出現就採取行動。你永遠不知道會有什麼結果。
6. 要不停問「下一步是什麼?」
如果沒提出問題,就不會找到答案。
我們經常壓抑著艱難的職業生涯問題,
直到急切需要答案才開口。
我們總是等到被解雇才開始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,
或者只是乾等,直到現在的工作
讓我們變得悲慘無比、筋疲力盡,
才開始思考下一個工作。
可是,如果你每四年就會換一次工作,
那就該不停自問:「下一步是什麼?」
當然,不是要你現在工作時三心二意,
而是要讓你鞭策自己,懷抱熱情磨練自己。
你想開發什麼新技能?要找誰來當良師?
是否該接下那個新的大型專案工作計畫—
而且是讓你害怕的那種計畫?
如果不問,就永遠不會知道答案。
我們常常被工作的頭銜迷住了,
卻忘記去想自己想做的是什麼...
想想你的「使命」、準備好 6 個觀念,
有天你也能找到真正適合你的工作喔!
|